您目前所在的位置是: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报道 ->>
时代财富 胡钢的新大陆  记者 李中东 02.6

可以肯定,无论把“胡钢”与“新大陆”两个名字做怎样的文字组合,所具有的新闻号召力都是有限的。但如果在“胡钢”前加上“实达的缔造者却于l993年弃实达出走的老总”,在“新大陆”前加上“先于用友早在2000年就已经上市的民营企业”,恐怕就难同凡响了。

“胡钢与“新大陆”一向都低调得如同隐侠。但如今,新大陆集团总裁胡钢得重新掂量,相对于公司实际价值而言,新大陆的品牌影响力是否显得过于轻薄。

                                  实达遗梦

相对于其他财大气粗的老总而言,胡钢的表情显然不够形像生动,语调也少有抑扬顿挫。从他那张脸上,常人绝对读不出“强势”二字。但走进新大陆,胡钢的领导强势却如同魔力巨大的磁场,强烈且无处不在。

胡钢的名字被频频提起的情况还出现在同在福州城的另外一家上市公司---实达电脑。1997年加盟实达的一位博士对记者说,尽管胡钢离开已近10年,但他的气味却像弥漫在实达上空的幽灵,挥之不去。又怎能不如此呢?当年胡钢选定的终端生产至今仍是实达的主要利润来源。

尽管许多年来胡钢一直不愿提及实达,但实达又何尝不是胡钢心中的一个幽灵呢。直至去年,他才对媒体揭开1993年风闻一时的出走事件背后的秘密。

当年实达事业正如日中天,胡钢的出走自然引起猜测多多,据说版本有好几种,但没有一个是出自胡钢之口。多年之后他终能平静讲述那段往事,同样难免令人产生诸多联想:胡钢对于产权的“执着”认识终得映证。

新大陆终以纯民营性质与实达在资本市场上论短长;实达逐渐显现的危机早在胡钢出走风波时已现端倪,他是想间接善意提醒?

l998年实达创业10周年时,有一本畅销书《蓝色通道》为实达10年时间从16个人到16个亿的传奇故事作了总结,说实达成功的主要原因是一开始就建立了“国有控股、员工持股”的机制,解决了产权问题。当年胡钢带麾下30人,其中包括创业16人中的7人离开实达,其深层次原因恰恰也是产权问题。胡钢当年究竟带走了什么又留下了什么,显然不是数字能够说明的。

1988年胡钢从福建电子计算机公司出来创办实达时,为解决创业资金来源问题,四处去找投资者,也同时找个主管单位。原来设计的股权结构,是福建计算机研究所占25%,富闽公司占25%,福建省电子振兴办公室占20%,员工占30%,其中胡钢所持的股权是1.25%。股权比例是比较平衡的,产权结构是很合理的,员工是最大的股东,但后来却演变了。

国务院后来有了规定,政府不能投资企业了,电子振兴办和研究所就要把股份退掉。于是富闽公司通过收购成为拥有60%股份的大股东。在1993年以前,胡钢是副董事长,是总裁兼法人代表,大股东富闽公司并不主导经营。

正值实达要上市之时,胡钢希望能够借此机会对产权进行适当调整。胡钢劝说大股东把自己的股份控制在40%,必须把利益回馈给员工,40%的蛋糕可能会比你原来的60%还要大。但是大股东想不通:我就要上市了,凭什么要把股权出让给员工,他反过来强调资本和股权的作用,员工的智慧、人才的作用受到贬低。越想不通,大股东就越急,越急就越想控制企业,董事长甚至越过总裁办公室自行决定对外投资。

实达陷入了内部危机,表面上看,是股东和经营班子的矛盾,但争到最后是利益。事实上最后矛盾的焦点集中在了股权问题上。

后来有版本攻击胡钢,说他想买下整个公司。“这纯粹是政治斗争的手法。其实在实达大发展的1991年,大股东曾提出要我个人以50万元的定额利润承包经营实达,我们并没有接受。”

有力的佐证是,胡钢一开始创办实达就选择搞股份制,这在当时已经很超前。那时国家一直提倡做承包。胡钢说:“由于没有原始的资本,对资本,也就是产权结构对企业以后的影响其实并没有深刻的认识,但有一种朦胧的感觉,觉得很重要。”

胡钢坦言,他当时倒不是为了进一步民营化,只是觉得企业发展后,财富应该再分配,重建利益分配体系,以结成新的利益群体,利于企业发展。富闽公司号称25万的资本起家,5年前只投入了11.25万元,现在每年利润数千万,作为大股东收益已很不错了。实达公司员工已增加到近千人,不少后进来的员工做得都很出色,但薪酬较低,又没有股权,确实存在一个如何让员工长期服务的问题。

“当时他们大概有点欺负我,认为实达是我一手搞起来的,我肯定舍不得。但到最后,我就下定决心,既然谈不拢,与其迟走,不如早走。”胡钢出乎意料地选择了当时被普遍看来发生概率最小的——出走。

不久前被人问到:“如果重新选择,你还会离开实达吗?”“新大陆会不会走实达的曲线?”胡钢对于这两个问题给了同一个回答:“不会。”他承认当时出走是有些极端的做法。

至于说不会让新大陆重蹈实达覆辙,理由是“因为有爱”。据说不善言辞的胡钢言语之动情令当时发问的人也动容。

出走意味着放弃,也意味坚持。如果说是胡钢创办了实达,又缔造了新大陆,倒不如说是实达成就了胡钢,成就了新大陆。实达的这段演变史,让胡钢认定,只有民营机制才能够从根本上解决产权结构,这才是高技术企业在中国现阶段最好的选择。

股权搭档

有人截取1994-2001这个时间段实达和新大陆两个企业的成长曲线进行比较:新大陆从零起步,一直稳步上扬,已成为资产总额超过10亿元的企业;而实达在已有很好基础的前提下,冲高回落,跌入谷底,曾经一度徘徊于ST边缘。于是因此得出结论说,事实证明,新大陆比之实达如何如何……

这究竟是否妄下论断姑且难辨,因为两家企业虽然同处一个时间段却不处于相同的发展阶段。但至少有两点可以肯定;一是面对这两条曲线心情最为复杂的非胡钢莫属,他把实达和新大陆部描绘为“我的孩子”;二是新大陆发展的现实说明,胡钢当年在实达产权问题上的坚持并非执迷不悟,而是深有所悟。

离开实达的胡钢开始在新大陆兑现自己的股权设想。新公司没有一分钱是属于国家的或者是公有的,股权特有,最初设计是他相对多一点,大概是15%左右,其他骨干跟他差不太多。后来在研讨中,胡钢的主要骨干部认为,股权不要太分散、太平均,这样容易造成今后决策困难。于是,他们再次变更了股权结构,胡钢占绝对大股,胡钢说,“今后稀释的时候大头就从我这里支出去。”

股权稀释的过程也是新大陆员工们热情极大释放的过程。当股本增资的时候,要把新股份卖给别人,统统从胡钢这边拿。胡钢说:“这个稀释的动机说到底就是为了取得人才信任,建立起利益的共同体。最好的做法,是把职业经理人发展成合作的搭档,因此设计的时候,分公司的老板会在总公司持有一定的股份,同时又会让他在分公司股权设计时设计成他也持有相当大量的分公司的股份。我是总公司上控股,剩下还有一大块的股权拿出来给经营班子,给分公司的员工。”现在骨干员工持有新大陆集团的80%的股份。胡钢满意于自己股份被越来越快速地瓜分,因为它说明了企业的发展速度。

如何把股权设计体现出来呢?新大陆有一套非常完整甚至有些繁琐的体系。首先,每年必须进行评估,排除争议。知道每股值多少钱,总的股份有多少。股本的调整,不是每年都做,而是不定期的。电脑公司的一个分公司,它调整前是150万,盈利情况非常好,于是董事会决定将这些赠送给员工,一股变三股,就变成450万。每一次在调整股份的时候,胡钢首先会考虑到新的骨干层,全部要实行重新登记。新大陆还设立了“员工富裕基金”,根据员工贡献大小进行分配。尽管麻烦,胡钢认为很值得做,胡钢指指自己:“虽然像我这样的大股东股权比例减少了,但企业发展了,人才留住了。”

不做先烈

在胡钢眼中,企业家和商人的区别在于,商人没有战略,企业家才有战略。那么胡钢的战略呢?

在产业选定上,不少企业要么全身心咬定“专业化”,要么大张旗鼓“多元化”。新大陆显然是多元的。从紫外C水消毒到癌症检测技术,从环保到生物,我们似乎很难寻到它所涉及的各种技术各个行业之间的业务关联。其共同之处就是新大陆永远做的部是新技术产品。

在新产品开发上,新大陆不是根据他人已经成熟的技术进行“边缘改造”,而是投入巨资进行核心技术的开发。新大陆旗下的中安公司是比较早开始从事二维码机具生产的,当时国内所有二维码企业用的都是国外码制,市场虽然很好,但他们很快意识到,二级码的核心是码制,如果只用国外码制,会因安全性的原因而妨碍二维码更广阔的市场前景,不迅速开发出作为二维码核心技术的中国自己的码制,一方面市场空间将难以扩张,另一方面这种机具谁都能生产,优势会很快失去。于是他们投入巨资研制出中国自己的码制,掌握了核心技术,开发出中国第一台二维码识读机,并很快形成了产品系列化,成为中国市场上具有领先技术优势的二维码厂家之一。

在引进新技术上,别人可能更多地关注这个技术目前市场前景如何,而新大陆人在此之外会更多地关注自己能否拥有独立知识产权。他们深谙市场垄断的魅力;只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产品,才有可能具有高附加值,才能使企业拥有稳定发展的潜力。

新大陆成立不久,就通过引进一位拥有初级癌症检测试剂技术的国外专家来发展这一新产品,很快发现技术是别人的受到的掣肘就很多,开发很快陷入了停滞。他们意识到这个产品要开发,新大陆一定要让专利权、知识产权属于自己。于是,他们组织科研人员进行攻关,因为这个技术处于国际最前沿,难度大,他们就创造性地先后邀请数批英、美华裔专家进行阶段性攻关,终于使肿瘤相关物质联合检测试剂盒以完美的形式呈现在世人面前,成为世界与中国的第一。

一般而言,多元化无非是通过优势间转移,通过品牌资源、市场资源、技术资源或者制造方面的能力,慢慢地往外延伸。以追求“多利润中心”,但却往往变成了“多投入中心”。

新大陆的多元化是独特的,有人把它称为“技术主导的多元化”。新大陆大胆进军环保、生物领域,实际上是抓住了某种带有革命性、颠覆性的特殊技术,是靠技术的领先来取胜。看起来在技术研发上投入大,但整体上投入却并不很大,因为它避免了在原来的领域拼技术拼资源的巨大耗费。

新大陆的实力能否支撑这种不断“壮大”的多元化?进军先锋领域发展先锋技术,走在最前面,往往意味着要为整个行业付出市场成本代价,于是企业界不断上演先驱变先烈的悲剧。新大陆轰轰烈烈的先锋行为让人产生这样的疑问:它该怎样面对病死亡概率?

“这是一块价值至少在2000亿元的大市场。”有人如是描述新大陆紫外消毒市场的惊人前景。大市场往往意味着大火拼。然而新大陆并不担心别人“登堂入室”,自己却消声匿迹,成为“先烈”的情况会出现。“目前,国内消毒市场上的竞争还主要集中在传统消毒技术上的竞争。比如说臭氧技术、氯技术、膜过滤技术等,在这方面的竞争是相当激烈的。但是在紫外技术上的竞争几乎没有。”

没有对手的竞争是美妙的。有观点分析,新大陆避免“先驱”变“先烈”,是因为它扮演的角色并非领导者,而是摧毁者。本来大家在一个行业就都靠技术吃饭了,形成了有序的格局。却突然闯进了一个新的技术,这意味着对原来产业摧毁性打击。国内没有同类产品,国外即使有在价格上也无法竞争,于是闯入者拔剑四顾心畅然。

“新大洲的摩托怎么样”

哪个企业家不曾有过冒险的经历?实达一开始,做的产品只是电传打字机,市场上一直不对路。1989年,胡钢提出三年以后要做成中国的终端王,当时很多人都认为他在吹牛。为了提升企业知名度,他策划了一次公关活动——在北京国际饭店开了大型的新闻发布会。当时他手头的钱不到50万,这场活动他就要拿出30万,那时哪有企业这么搞。1990年11月22日那一天,新闻记者不算,单副部级以上的领导他就请了47位,还请了文艺界的人,请了60O多位客户。有这一场活动,才使实达能跟大一点的客户坐在一张谈判桌上说话。当时中行在会上就决定,400多台终端全向他们买,大约160万的份额,这对当时的实达是很可观的。是日,胡钢不知喝了多少杯酒,脱下鞋拿在手里自己都感觉不到了。

三年后实达真的成为了中国的终端王,这场活动虽然很重要,使实达一下跃上一个新平台,但也很冒险。

然而更多时候,胡钢是低调的。就像胡钢对于产权制度的探索,即使是后来股份制被企业广为采用之后,也没有见到有关胡钢的相关报道。

如果胡钢不离开实达,实达会有今天的名气吗?有人对此产生怀疑。也许因为新大陆不介入民品生产,不需要妇幼皆知;也许胡钢脱不掉一贯少说多做的技术员的本色……

不久前,一股投奔新大陆的热潮引起了媒体关注。“不断登陆新领域,新大陆的魅力在于它能给我一个梦。”但如果我们观察一下人才流向,就会发现,新大陆的引力对于接触过胡钢,接触过新大陆的人是如此强烈,而超出此半径之外,新大陆的魅力就难为人们所知了。难怪新大陆一位工作人员把被人问到“新大洲的摩托怎么样”列为工作中最尴尬的事情。在北京,新大陆工作人员甚至经常听到媒体如是提问:“新大陆?还生产冰淇淋吗?”

品牌影响力已经不能与新大陆不断进军新领域的脚步合拍,据说胡钢已经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一位从实达流到新大陆的人员坦率对记者说,当年“实达”二字就足以令他产生向往,而“新大陆”则全然没有这种感觉。新大陆需要你有机会发现。“新大陆正处于一个新的拐点。但目前还没有一整套的策略出来。”他说他时常提醒自己不要急,因为胡钢向来是一个“谋定而后动”的人。

分享到:0
CopyRight@ 2014  新大陆科技集团公司  闽ICP备B2-20050028号  技术支持:一九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