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目前所在的位置是:首页 ->> 新闻中心 ->> 实时要闻 ->>
微分享|新大陆支付技术公司总经理林建:我的思考

导读:信息技术的发展给商业模式带来怎样的变化?传统经营模式正在遭遇怎样的颠覆与被颠覆?互联网金融肩负着怎样的使命?物联网、第三方方支付风起云涌,新大陆如何面对挑战?3月24日,新大陆集团高层会上,支付技术公司总经理林建分享他在变革中的思考,推荐给大家。


商业逻辑的变与不变


我们所处的时代正在发生剧烈的变化,变化带来的变革,变革引发的革命,我们有幸经历、见证、参与这一过程。思想的碰撞,迥异的实践,颠覆了人类几百年的商业逻辑,出现了大量乍一看,看不懂的新事物。我认为,这些现象背后必有一定的逻辑。一定有变与不变的东西。我们做企业的,一定要看到哪些东西变了,哪些东西不可能变。这样,才能找到应对的方式。在我看来有几点是不会变的。


第一,商业的本质应该是不变的。


商品经济,商业社会,本质上是为人类提供更美好的生活。人类社会总是在不断地追求更美好、更高品质的生活。这个商品经济规律是不变的。也就是说,商业的本质是用更经济的方法提供更好的服务,随着人类不断地科技创新实践,过去人们认为合理或不合理的东西,可能在相互转化甚至被颠覆。


举个例子,大家熟知的一个传统理论叫“二八法则”:即20%的客户给你带来80%的利润,另外80%的客户可能是没利润的。这个80%的客户被称为“长尾”。在整个潜在客户结构中的长尾部分,没有必要为其提供服务,因为那部分的营销成本,比得到的利润还高。但自互联网技术出现以来,大批为长尾服务的企业却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亚马逊、淘宝等以屌丝为主要客户的企业如日中天,这些企业的市场估值很高。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长尾理论》这本书里有这样的一段话:“如果你可以大大降低供给与需求的链接成本,那么你能改变的不仅仅是数字,还有市场的整个内涵,这不仅是一个量的变化,也是个质的变化。”这句话非常好地诠释了现象的根源。随着社会的变化,基于互联网的很大部分的商业模式,在为“长尾”服务时,营销成本没有增加,收入却大大增加了,也就是说,80%的长尾也能带来好的收益。这就是社会环境变化给传统经济理论带来的变化。


第二,信息技术的发展已经改变商业规则。


我们经历了信息化革命。从IT技术到互联网的普及,再到移动互联网,每一个阶段都是个渐变的过程,不知不觉中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我个人认为已经完全可以称为信息革命了,而且是一场很彻底的信息革命。这场革命大大降低了信息交换的成本。我们基本上已经实现了世界是“平”的。信息在一个“平面”上畅通无阻。


人类社会需要大量的信息交换,过去信息交换成本很高,先是靠人送,然后呢,靠马、靠车送,靠邮递员去送,再后来用电话、电报等等。信息是非常珍贵的。在那个时代,大量的企业是利用信息的不对称来赚钱。过去那种组织化的、层级化的、金字塔式的方式是最具社会成本效率的。现在,竞争性企业已经不再可能靠信息来获取优势了。


现在大家经常讲互联网思维,互联网思维的第一条是“去中心化”。在商业活动中,以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三流”的运转为主线,以往由于信息成本太高使得必须建立中心和各分中心,方便信息交互,因而物流和资金流同样按照有中心方式运转。最典型的就是分销制,层层地分销。随着信息充分交流,瞬间获取和瞬间到达,与之相应,物流和资金流也不用再周游在各级分销商,供需之间可以直接到达,提升运转效率、减少损耗。使得中间环节变得越来越少了。企业可以针对客户进行精准营销,商业活动的交易成本可以降到最低。信息化带来的企业运转方式的变化,必将对各行业造成不同的影响。


当下我们随处可以看到很多奇怪的现象。一个朋友对此做出如下总结: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有四个原则——


第一是“供给创造需求”;我们认为一定是需求决定供给,怎么可以供给创造需求呢?但是红火的腾讯的微信抢红包。过去我们并没有抢红包这样的形式,是腾讯创造了这种供给,激发了人们的需求。


第二是“形式决定内容”;你的服务如何,你的客户体验决定你是否能走得足够远。如,高大上的MSN彻底输给了草根的QQ。


第三是“受众决定未来”;余额宝去年带动了货币基金的崛起,直接原因是由于支付宝本身拥有海量的受众群体,迅速推广了金融机构不重视的产品,快速形成规模效益。类似的成功范例使我们认识到,为什么互联网时代很多企业不惜代价争夺流量争夺客户。


第四是“技术改变一切”;新技术的出现在深刻地影响和改变着整个社会,我们目睹了数控技术对机械加工的改变,定位技术对交通导航的改变……我们相信物联网技术也将同样改变很多行业。


以上这几个原则已经完全颠倒了传统的商业逻辑。我个人总结,尽管商业逻辑发生了变化,但商业的本质并没有变化,它还是强调提供具有社会价值的东西,变的只是实现价值的手段与做法。由于现在所处的变革时代,决定未来的是长板而不是短板,才产生了这些新定律,这也是我接下来要与大家分享的体会。


第三,商业规则变化对企业经营策略的影响


变化带来的是市场格局重新划分。企业在这个时期采用的策略应该有别于稳定时期。


企业经营有个传统理论:木桶原理。木桶原理说的是企业的发展决定于短板,你的短板在哪里,决定了你的木桶里面能装多少水,也决定了这个企业能走多远。而在变化的年代,不是短板而是长板,决定了企业要走的路径。为什么会这样呢?


前面提到,信息化革命使得长尾带来效益。以信息化为基础(或者称为互联网思维下的商业模式),长尾经营是一个典型的赢家通吃的商业模型,很难想象企业提供同质化的服务能够瓜分这个市场。大家都会追捧那个最有希望成为赢家的最后胜利者。这是整个社会发展变革过程中,产生的一个短时间的、特定的变化。为什么是长板决定企业未来呢?因为长板是你能达到的增长极限。同时,由于信息的充分发达,短板可以用调整治理结构、引入外部资源、并购等手段来弥补。


对于企业,如果选定了未来的大方向,下一步的策略就是需要增长板,必须在短时间内做到极致,做到别的企业无法达到的高度。具体来说,一是眼光比别人独到,提早布局;二是狭路相逢勇者胜,看准了方向就全力一博。无论用哪种策略都需要聚集资源:人才资源、客户资源、社会资源。我们看到的极端现象是有些企业不惜一切博眼球、博注意力,这事实上是一种争夺资源的手段。


伴随着信息技术的革命,集中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这是由于信息的高度发达,使得“无形的手”的导向由产业链效率最大化向价值链效率最大化迁移。社会的关注重心在于能在多大程度上对社会资源充分整合,提升社会效率,提升商业效率,从而在同样资源消耗的情况下社会价值更高。伴随着这一趋势的结果就是赢家通吃。过去,在一个行业中,市场占有率前五位、前三位都可以获得良好的投资回报。未来,如果市场占有率前五还可以生存的行业,说明多半是个可外包的行业,不在主流价值链中,难以获得高回报。


所以,这是一个对未来重新跑马圈地的时代,如果企业希望在未来的主流价值链中找到座位,就应该找到适合自己的制高点,并且迅速占据制高点。


互联网金融将推动怎样的变化?


以下是我自己所理解的金融。


金融的本质是什么?金融产生的目的其实是为了合理配置社会资源,产生更多的社会财富。金融的作用是什么呢?我的理解,第一是作为交易中介,第二是进行风险定价。交易中介其实就是,当不同的东西需要统一进行配置的时候,可以提供一个交易的渠道,把社会上的无法进行交换的东西,比如说,桌子、牛、房子,通过金融手段,合并为一种抽象的东西,进行合并同类项。其实也就是把商业的很多东西抽象成为一个有共同的本质的东西,这样我们就可以抓取,配置。风险定价是指社会在配置资源的时候,一定会产生风险,这个风险也要有一个定价。风险定价的产物就是利息、资金成本、股票、保险等等。金融干的就是这两件事。


从金融所承担的两个功能,再反过来看信息化革命,我们发现,信息化最擅长干的也是这两件事。本质上来说,金融经营的不是钱,不是社会资源,而是信息。信息充分交换就起到中介作用。至于风险定价,靠的不就是大数据吗?一旦有足够多的数据样本,就可以分析出对方的行为。所以这场信息革命,从长期来看,对金融的未来将产生非常深刻的影响,带来一场变革。只是由于全球经济对于现行金融体系的强烈依赖,这个影响周期会极其漫长。


我举个例子,有一家只有几十人的美国公司,叫RIPPLE。3月20日,哈佛给企业评奖,这家公司拿了两项奖,一是最具颠覆性公司,一是最佳新科技。在这之前,麻省理工也给它评了一个奖,叫全球五十大最智慧企业,这五十大企业包括谷歌、三星等。这家企业是干什么的呢?举他最简单业务,就是进行跨行国际汇款。我孩子在加拿大读书,要汇一万人民币到那边去,如果我注册成为这家公司的会员,汇款去加拿大,RIPPLE把我的人民币换成RIPPLE币,然后在他的体系内撮合,找到用加币换RIPPLE币的人,再用我的RIPPLE币换成加币,我的钱就到了孩子的加币账户,整个过程在几秒内完成,手续费是现行手续费的十万分之一。他的做法跟现在的金融体系是不一样的。现在的金融体系是看两边,一边有人卖出加币买人民币,一边有人买加币卖人民币,中间平衡了就成交,出现了头寸的不足由银行垫上,这样的双边交易需要一定的成本。而RIPPLE所有的交易都用统一的RIPPLE币做中介进行非实物的电子撮合,加入交易的品种越多,成本越低,这种多边电子交易的成本必然大大低于双边的实际货币交易成本。这个模式一通,剩下的问题就是全球各地设网关了。RIPPLE是个非常有趣的一个案例,RIPPLE站在了更高的层面进行资源整合,RIPPLE币可以对全球所有的货币进行交换,不仅如此,所有的有价票据比如折扣券、购物券都可以交换RIPPLE币。这样RIPPLE明显是站在高于现在金融产业链层面整合社会资源,在更高的价值链上实现社会价值的提升。可以想象,如果RIPPLE设想的目标得到实现的话,现有金融业在很大程度上会被颠覆。也一定是个赢家通吃的状态,很难有第二家类似企业的生存空间。


关于金融这个话题,特别是互联网金融这个话题太大了,只能讲一些个人感受。我总结了中国金融所面临的四个层面的挑战。


第一,技术层面:IT、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物联网赋予信息的这种天然优势和天然使命,对中国金融业包括全球金融业都是一个挑战,是技术进步带来的挑战。


第二,产业结构层面:在中国,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比重很大,所以,金融现在所有设置的服务体系都是为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服务的。而一个国家在工业化之后,服务业的比重上升,应该更多地为服务业服务。但是,我们的金融体制对如何为服务业进行服务,如何为服务业做社会资源的配置,其实还不明了。这是对中国金融业的第二个挑战,这是中国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挑战。


第三,制度层面:我们国家实行金融严格管制,这对经济带来的负面效应越来越显现。金融严格管制,国家调控和管理起来相对容易。那么如果要实行金融的逐步开放,制度层面如何对放开的金融进行有效的宏观管理,这是挺大的一个转变。


第四,经济结构层面:中国的经济结构是一个集中化、垄断化为核心的经济结构。金融的资源是按照这个方式来配置,金融机构多把重心放在为政府、大国企、大项目服务上。发展到今天这种经济结构活力已不足,中小企业很难存活。要发展成为一个多元化、分散化的模式。金融如何服务于中小企业,如何来提高中小企业的活力,如何来配合这种多元化、分散化的模式?这对于中国金融来说,同样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中国的金融与经济发展是高度相关的,所以,大家都在呼吁金融改革,这一届政府很关注金融的改革。经济发展、制度、机制层面所要求的金融改革和技术进步对金融行业的冲击在中国历史性地相遇了。这两个冲击波叠加在一起,对中国是千载难逢的巨大机遇,同时也是巨大的挑战。我们过去大量的技术和制度创新,更多是在学欧美,走欧美成功的道路。但是在互联网金融上,欧美远远没有中国这么热,这么引人注目。中国由于历史的机遇,在互联网金融上是有领先于欧美,甚至成为世界标准的可能性的。


新大陆有非常大的业务比重与金融发展息息相关,我们关心互联网金融在中国的发展。我个人有以下几点看法:


第一,互联网金融可以促进和推动金融改革,但是,它不应被赋予过于崇高的历史使命。比如希望它对金融管制的开放产生影响,这个不是互联网金融可以承担的。但是我们现在看到的社会舆论,经常把两者叠加在一起,我们寄希望于经济发展方式的突破,把金融过去的坚实壁垒打破。我们讲互联网金融的时候,常常把它提高到国家、道德层面,对他寄予过高的期望。其实,这是两码事。只不过在中国,两者历史性地出现在同一个时期。这是中国一个特有现象。如果互联网金融真的被赋予金融改革使命的话,我认为欲速则不达,会使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变慢的;


第二,是否拥有宽松的环境会影响互联网金融的发展速度。新的模式、技术进步、制度变革,往往都是从套利开始的。套利有两种,一种是市场的套利,像欧美,用市场套利;它用趋势间的,大波段的经济趋势,比如用数学模型来套利。而在中国,更多的是制度性的套利、监管的套利。由于监管过严带来了很多不合理,可以找到缝隙,可以套利。在欧美,如果发现制度缺陷,是允许套利的,监管当局发现后把漏洞补上。但是在中国,要是发现了套利空间,就会被认为是不道德的。会通过道德层面去约束这种行为,甚至追究法律责任。事实上,这对我们的创新是个极大的压制。互联网金融追求平等和金融管制追求秩序这两种思维方式经常碰撞,甚至会形成“鸡同鸭讲”的格局,这就是目前中国的现状。从整个金融改革和互联网金融来看,我个人认为,前途光明,道路漫长。选择的路径虽然不同,但是金融改革和互联网金融最终应该是殊途同归,大家所希望服务的方向,达到的目的是一样的。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路径是从信息化开始的。没有信息化,金融网点是孤立的。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可以联网了、通存通兑了。后来可以电子货币了,可以网上金融服务了,金融可以自助交易了。信息化的过程伴随着金融行业发展,为金融提供了非常好的工具,为金融业的发展插上了翅膀。今天人们发现信息化有重新定义金融的可能。


举个例子,现在市场上广受追捧的特斯拉。特斯拉跟现在做电动汽车的根本不同在哪里?大部分做电动汽车的,就是把汽车的发动机从过去的烧油的改成烧电的,而特斯拉考虑的是,汽车只是交通工具,为什么要有方向盘,为什么要有刹车,要考虑的不过是怎么安全地运输。它首先是重新构建了电动汽车的定义,然后用自己的模式,重新定义了电动汽车。虽然还没实现,资本市场认为其有颠覆、改变这个行业的可能性。互联网金融中,同样也存在这种趋势。开始是补充、助力、提升,到最后可能要改变、变革甚至是颠覆传统金融业。所以银行为代表的金融机构对互联网化应该是又爱又恨的。这不代表银行一定会成为这种改变的阻力。改变的过程是挑战也同样是机遇,会有人抵抗,也会有人拥抱。


这种“又爱又恨”的典型表现,就是最近大家比较关注的央行叫停事件,对第三方支付采取的一些限制性手段等。我个人的理解,这次叫停,涉及到的有虚拟信用卡、二维码支付等。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出现各种爆料,有不同的声音和解读,挺有意思的。我注意到,首先叫停的只是“暂停”,而不是停止;第二,叫停的时间点选择很有技巧。在3月11日出台了文件。对外叫停虚拟信用卡和二维码的时间是3月13日,有人说是为了规避3·15。其实,此间的利益之争很厉害。我们也看到,央行在“两会”上的言论表态和接下来的动作反差很大。我认为,第一,被叫停的服务目前在手续上一定是有不完备的地方,比方说核对认证。现在虚拟信用卡和二维码支付,如果用原有的规则和管理体系去套,一定是不合规的,是有安全漏洞的。因为虚拟信用卡是在原有的信用卡体系下衍生的,要这么做,就必须符合原有的标准。但如果完全符合,就把原有的优势整没了。本来是要突破这些条条框框,发挥更好的优势的,现在变得没意义了。二维码支付也是一样,完全用原有的信用卡的那套规则去套,它发挥的效能就会大打折扣,最重要的部分没有发挥出来。市场上明明有这个新的需求,但偏要按老的法规去套,怎么套都是不对头的。要求符合安全规定,现在可能还可以符合,再过半年,依然符合不了。因为初始体系设计的时候,本身就没有这个东西,这是技术进步带来的,是之前所没有的。所以,从创新的角度,从技术进步,从市场需求,从纯市场化的角度来说,应该是先发展,再规范,然后,再制定一套新的规则。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去看,金融影响到国计民生,必须审慎,需要先规范再发展。发展了一个新东西,没有规范,好,先停下来,等规范好了再发展。这是一个事情的两个方面,利产生弊,弊产生利。


这中间一定有利益之争。从银行来看,新发展的业务为客户提供了更好的服务,应该大力发展,但是发展到一定阶段,提供这些新服务的合作伙伴第三方支付机构,有可能变成受益主体,银行可能沦为配角。作为监管机构,我觉得,人民银行很开放,是比较支持金融创新的。但是又不能完全不考虑银行的利益。银行本身是一个利益团体,我这里讲利益团体是没有倾向性的,是中立的。正常社会本身一定是有利益团体博弈的。一件事不可能永远偏向一边,央行似乎处于博弈的摇摆过程。只是这次的动作,不管是不是假动作还是动作有点太大,造成了反弹,让大家感觉不适应。作为利益团体另一方的第三方支付(大部分是互联网企业)现在也掌握了大量的话语权,特别是社会舆论方面的话语权,争取大众的支持。过去,政府的话语权基本上是依靠发文件层层下达的方式,草根是没有力量可以博弈的。这次政府也表现出对网络舆论的不适应性。这次的断然叫停,从监管机构来讲,对业务没有研究得特别透,按照过去的管理体制和管理办法,有疑问的事先暂停查看风险状况理所当然。但是没想到民间的反应、社会舆论的反响这么强烈。我个人觉得,这次事情炒得有点过大,两边产生了对立。而且把作为裁判员的央行推到了博弈的一方,结果可能更不好。互联网金融,合作应该是主旋律,对立只能是小手段,不能唱主角。这就是“又爱又恨”带来的突发事件,未来还会继续上演。


由于这次事件涉及到二维码,新大陆公司是二维码的龙头企业,所以我们非常关心二维码的问题。第一,我觉得二维码肯定是不符合现在的银行卡标准体系的,它的应用没有涵盖在现有规范中,是对现有体系的扩充,并且扩充体系的标准还没有建立。第二,新思路是不可以套用旧标准的。现在市场发展很快,要求提供更新、更好、更快、更全面的服务。二维码在支付上的使用是在这种情况下应运而生的。在现有的管理体制下,金融业务不允许存在大面积的非标。同时,在标准制订前,它也不承认市场冲杀出来的事实标准。


二维码支付,这个名称起的很不好,也不合理。准确地说,并不是二维码支付,它还是银行卡支付,是银行卡支付延伸出来的,用二维码来扩展它的服务和取代它的部分功能,是为了使得银行卡的服务更便捷,二维码是O2O最容易找到的一个使用工具。我比较赞成这种应用应该称为银行卡支付的二维码扩展或者类似的名称。这类业务应该呼吁和配合监管机构制订出相应的技术标准,在标准范围内大力发展,这对各方都是有利的。新大陆公司当然应该积极参与其中。


二维码支付很容易被人们认为是用二维码作为支付介质的全新支付形式,这种方式也是有可能的。但目前生态还没建立,现在还没有一个足有够实力的、庞大的机构群体,不是单个企业,而是一个机构群体,来推动这个生态链。我们看一下磁条卡和IC卡的生态。银行卡支付标准建立,最早是银行卡组织来牵头的,VisaCard,MasterCard ,还有很多的银行参与,有众多的服务机构,发卡机构,有大量的第三方认证机构参与,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产业链。二维码有可能是一个很好的技术手段,但是,如果没有推动以二维码为支付核心的生态链群体,二维码只可能是服务于银行卡的辅助技术手段。


第一,我坚信未来的支付和现在的支付肯定是不一样的;第二,未来的支付一定与技术进步带来的革命有关;第三,二维码技术是潜在的,甚至是排在最优先一级的手段和工具,但是靠它来改变整个格局,我觉得还为时尚早,对于改变整个金融支付的基本格局,我认为还没到时候。但是时间期限,还没法预测是十年后,还是两年后。但我相信前景是广阔的。我个人觉得,资本市场对像新大陆这样的二维码龙头企业,反应比较强烈但并不猛烈。我觉得资本市场的认识总体上还是很正确的。我们的二维码在支付领域是相当有潜力的,但不代表它正在做革命者。


我是谁,要往哪里去?


最后,我想回答一个基本问题,我是谁,要往哪里去?


第一,我们一致认同,未来,金融有着巨大的市场机会,特别是互联网金融,潜力巨大。现在着手就有无数的机会和可能。如资金套利,我们知道,市场的利差空间非常大,现在活期存款年利率是0.35%左右,事实上,社会借贷资金成本是很高的,而且现在超发货币又很厉害,这两者之间产生一个极高的利差,供需极度扭曲。按道理,超发货币很高,中小企业不难贷款,利差空间要压得很低才对。国内出现了很奇怪的现象,利差很高,货币供应又很充足,这是个扭曲的状况。余额宝找到了这个体制下的突破点。余额宝并不是阿里自身造就的,它并没有能力改变整个社会,阿里只是找到了一个工具,用货币基金作为突破口,在高利差之间为储户找到更高的资金收益。这实现的是资金利差间的套利,根本原因是管制造成的机会,与互联网无关。


第二,机会在账户,这是现在金融业的核心、命根子。我们接触过很多城市的一卡通业务,几乎所有业主的底线都是账户归属权。运营商初期规划进入移动支付领域与银行博弈了很久,其中核心问题之一就是基本账户问题。这个基本账户的争夺就是客户的争夺。银行跟“宝宝”也是在争夺帐户。银行所忌惮的,是腾讯、阿里支付账户下的客户未来可能以其为基本账户,这是个关键且敏感的问题。当然,成为基本账户一定会被纳入金融监管的。


第三,机会是争夺客户入口。这个入口是未来很可能发展的路径。入口在哪里呢?入口现在比较集中在支付上。因为资金的套利是短线行为,账户争夺比较敏感,大多企业不太敢做或者不具备做的实力。互联网金融发展的焦点为什么是在支付上?我个人总结,第一,由于“去中心化”,使得未来企业可以无限地接近客户。趋势来看,C的价值大于B,如果获得C的成本降低了,有办法更好地把C聚集在一起,将是非常有价值的。支付是跟获得C的信息密切相关的。第二,未来,银行业个人客户的价值将高于企业客户的价值。个人客户除了存款、理财和支付业务,还有很高的贷款业务价值。如何提供这些服务,精确地分析客户,订制适合客户的服务呢?需要对客户的行为特别是消费的行为分析,在大数据的基础上准确地设计产品、精准地营销。消费行为分析的入口就在支付。从支付着手,很有可能获得未来的制高点。


当然,还有第四、第五、第N个机会。在我们看来,最适合、最有基础的就是支付业务,公司把支付确立为集团战略发展方向是非常正确的战略决策。在支付行业我们过去是成功的设备提供商;现在,我们的能力已经是国内领先的支付行业端(特别是商户/个人端)解决方案提供商;未来,我们的目标是建设国内领先的支付端服务商;同时,我们也在思考和寻求成为支付业务服务运营商。


第一,作为技术、解决方案、设备提供商,在变革期是非常重要的。思科,在互联网兴起时代,是互联网旗帜性的企业,现在可能很少人认为思科是互联网企业了。它的市场估值、市场价值在下降了。第二,在变革期,技术提供商是不太可能成为核心领导者的,但很有可能会成为重要的参与者;第三,技术提供商有天然的敏感和信息优势,因为在发展业务过程中,假设运营商是主导,运营商之间是有竞争关系的,而作为技术提供商,他是运营商的合作伙伴,具有天然的敏感性和信息优势,是信息的集散地,这是我们的优势;第四,假如技术提供商要转型成为运营商,或者改变自己在一个价值链间的地位,它是拥有最低的试错成本的,因为它接触的东西最多,但同时也有可能与最大的金矿擦肩而过。因为在淘金时卖铁锹,赚钱是很容易的。这时候踩进去试错,代价很高,因为放弃现有的东西的代价很大,新的东西又不保证能做好。能大把赚钱的时候不赚,去学别人烧钱,无论是谁可能都很纠结吧。


我们确实有几个需要思考的地方。比方说,我们一直都是在做行业客户,但是现在的趋势是无限接近直接消费者。过去把B做得很成功的,我们的榜样华为公司,现在做手机,也想朝C的方向去转,无限接近C这一部分。未来是一个赢者通吃的社会。做B或做C都可能成功,都会诞生伟大的企业。只是在B端难度更大,最难的是,如何把这些B端客户都归到由你去做,这个规模要巨大,能力要无限的强。我们把重点放在B还是放在C上是需要及早明确的。


在企业定位、价值链分析、商业模式确立等战略方向明确的同时,木桶的短板原理还是继续有效的。企业的执行力会决定其是否可以把战略执行到位,决定你真的能走多远。你那部分的价值,你所产生的贡献,你的效率,你的品质,你的供应链能力,你的成本消耗,还是要做到极致。只有这样,你在价值链中起的作用才不可替代,别人才能真正打开门欢迎你。


企业未来的模式,应该更多是开放性的、合作性的,是一种“群效应”,企业抱团前进的可能性会更大。我们过去有合作企业,但大部分是以供应商或者客户的甲方乙方方式进行合作,与我们真正形成战略的、联盟的或者很紧密关系的,好像成功案例还不多。我们下属企业在过去是绝对控股的企业,今后的企业状态,很可能是一种多元的股份。我们在这些方面还要有更多实践。


面对移动互联网时代,变化太快,对于我们而言,全部赌上去的时机还没到。我们在哪一块能够做到足够大,使得我们的产业以此为核心整体地发展,我个人认为,还没有完全出现这样一个明确的景象。在这种情况下,我认为,还是要放开,积极尝试和探索。我建议,不要约束各模块的尝试,甚至子公司之间也都可以有竞争,我们要放开去做,让大家去跑。在看清楚格局之前,过多的约束反而不利于我们的发展。

(注:本文为林建总经理在2014年3月24日集团高层会议上的讲话,文章略有删减。)


分享到:0
CopyRight@ 2014  新大陆科技集团公司  闽ICP备B2-20050028号  技术支持:一九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