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目前所在的位置是: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报道 ->>
【福建日报】发展系民生 枝叶总关情——牢记总书记嘱托建设新福

本报记者 郑璜

十多年过去了,家住福州台江苍霞新城社区的唐庆旺依然清楚记得,2000年7月2日下午,时任福建省省长习近平走进他家狭小闷热、如同蒸笼一样的木板房里,和他唠家常、了解住房困难时的场景。

那次调研后第8天,苍霞棚屋区改造工程正式启动。一年后,老唐拿到了新房钥匙。“住了一辈子棚屋,没想到还能住上这么好的房子,而且是有自己产权的。”老唐感慨,“我们老人都说,这才是真正的安度晚年!”

苍霞新城社区党委书记梁赟介绍说,2012年,社区启动老旧小区整治,开创了民办非企业单位组织参与无物业小区管理新模式。去年底以来,结合上下杭历史文化街区修复,苍霞新城又进行立面改造,三捷河整治也在同步推进。不久的将来,这里的生活环境还会更好。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率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第一次见面时,习近平总书记庄严承诺。

百姓富,同样是他为福建发展擘画的新福建蓝图中分量最重的部分。

五年来,教育、医保、养老、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全省财政涉及民生支出占公共财政支出始终保持70%以上,2016年更是超过3100亿元,占财政支出比重达3/4;2016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6014元,比2012年增长40.2%,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999元,增幅为47.4%,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跑赢经济增长速度。

一个个承诺落地有声,一份份民生成绩单温暖民心。细数来之不易的成绩,八闽百姓目睹发展的速度,也感受到发展的温度。

听民声,解民忧,为民情怀始终如一

今年10月1日,福建将迎来“史上最严”地方食品安全条例的实施。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新条例呈现监管领域全覆盖、监管措施全覆盖、食品安全责任全覆盖等特点,将全面提升我省食品安全的整体水平。

作为全国第一个全面治理餐桌污染的省份,福建开展这项食品安全工程已经16年,最初先行先试的首倡者正是时任福建省长的习近平。

2014年11月来福建调研,在新大陆科技集团时,习近平再次询问起该公司研发产品可检测、追溯食品安全的快速检测仪、手机支付系统性能,并亲自现场体验操作。

治理“餐桌污染”从源头入手,福建坚持省长挂帅、社会共治,加强部门职责协调、完善应急处置机制、推进可追溯体系建设,为城乡居民的餐桌拉开了一张从种养到加工、流通、消费一条龙监管的“食品安全网”。

在福建工作期间,只要事关群众利益、百姓福祉,无论大事小事,习近平都记挂在心,尽力解决:他为晚年生活困难的“三野”老战士捐款,通过“希望工程”持续资助贫困子弟……同时,他更注重以前瞻的目光,谋划发展方略,寻求解决民生问题的最佳路径和长远之策。

2014年,已是国家领导人的习近平来福建调研时,再次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能丢了农村这一头”“决不能让一个苏区老区掉队”“祝愿大家生活更加幸福美好”……2017年新年贺词中,透过一句温暖朴素的“我最牵挂的还是困难群众”,八闽干部群众再次感念总书记始终如一的为民情怀。

牢记总书记嘱托,步入新常态的福建,经济奋力转型升级,而民生优先是始终坚持的原则。

如何把钱用到刀刃上?

财政支出清单让百姓体味到温暖和信心。近年来,福建坚持保基本、保重点、兜底线,每年都谋划和推进一批为民办实事项目,全省财政涉及民生支出占公共财政支出70%以上,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高于经济增长速度。

投资政策的风向更彰显以人为本的理念。为增强补短板的系统性、惠民生的针对性、扩投资的实效性,我省在2016年推出实施两批22个投资工程包的基础上,今年继续实施29个投资工程包,年度计划投资972亿元。工程包的实施,在补齐发展短板、促进有效投资、创造有效供给和创新投融资体制、吸引社会投资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今年8月,省委十届三次全会专门研究部署了加快补齐教育、医疗、养老和城乡民生基础设施等社会事业发展中的短板,努力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

省委书记尤权强调,加快补齐民生社会事业短板,是完成我们党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需要,是落实新发展理念、推动经济社会协同发展的需要,是提升社会治理水平、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需要,也是当前扩大有效投资、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需要。全省各级各部门要以只争朝夕的精神,把这项工作纳入党委和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扎扎实实向前推进。

省长于伟国要求,各级政府各部门要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真抓实干,加快社会事业发展,着力补齐民生短板,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

百姓富,是新福建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在建设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的新福建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成为福建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一项谋划系统、措施具体的重大工程。

“改善民生也是硬道理。”厦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张艳涛认为,当前,既要满足生存性需求的民生,也要满足发展性需求的民生,尤其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下,改善民生显得格外重要。

兜底线,补短板,百姓有更多获得感

幸福生活什么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实现百姓富,让百姓有更多的获得感,需要理念先导,更需要实际行动。

“昔日纸褙军门前,今日文明一枝花。”站在这副对联前,已在福州鼓楼区军门社区工作了40多年的林丹感慨万千:1991年初,刚刚成立的军门居委会党支部,在褙着报纸的木板房中办公,条件艰苦;1995年4月,社区党支部有了500多平方米的“根据地”。2014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军门社区调研,对社区的华丽蜕变充分肯定。

“连午休的床铺都有,真的太方便、太贴心了,可以待一整天,老人聚在一起玩也很热闹。”每天一早,95岁高龄的社区居民卢希炯和84岁的老伴,都会准时到养老服务照料中心“报到”。他的两个儿子都在国外,一年才回来一次。在照料中心,不仅环境干净舒适,有营养丰富的午餐和专业的护理人员,还有十几个“老伙伴”,老卢赞不绝口。

今年5月,军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投入使用,中心采用“公建民营”模式,引进社会力量参与对接管理,为辖区老人提供涵盖机构照料、社区照护、居家护理的综合性服务,受到老年人欢迎。

“军门社区认真贯彻落实习总书记的指示要求,以服务居民群众为根本出发点,在‘一老一少一普’建设中走在前列,当好居民群众的贴心人,让他们拥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林丹说。

“一老”,以居家养老服务站为依托,成立托老所,配备5名专(兼)职助老员,推行24小时服务,接纳60岁以上空巢、独居、孤寡老人,提供多项服务,保证老人小病不出社区,大病及时就医。

“一少”,福州市第一家公办小学生托管中心——“阳光朵朵”托管中心,采取午托、中晚托等形式,设围棋、书法、珠心算等兴趣班,让孩子们放学后有去处,解决了双职工家庭接送孩子的后顾之忧。

“一普”,社区发动共建单位开展文化科普晚会、科普教育宣传等活动,并与省内多所高校协商合作,实现大学人才资源与社区创新发展的互补与双赢,借助大学生们新的观念和方法,提升社区服务能力。

透过军门社区的变化,我们看到的是一个聚焦事关群众切身利益问题,努力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等方面不断取得新进展的新福建:

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给就业形势带来深刻影响。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就业创业工作十五条措施》,突出发展促进就业,突出创业带动就业,突出托底帮扶就业,实现了就业对象从“扶弱”为主向“扶众”转变,站位从“单纯的就业”向“经济产业政策与就业联动”转变。2012—2016年,全省就业总人数年均增加57万人,2013—2016年城镇登记失业率均保持在4%以下。

要“有学上”,更要“上好学”,福建持续推动教育增量提质。提前一年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评估认定,在全国率先实施城乡统一的免费教科书政策和普通高中建档立卡学生学费免除政策;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不断扩大,新、改、扩建公办幼儿园736所,新增学位20万个,通过公办民办并举,扩大学前教育普惠面;全面完成中小学办学标准化建设,公众教育满意度由2012年的93.6%提高到2016年的97.2%;公办学校接收随迁子女的比例首次突破90%、达到91.8%的高位,更多农村孩子获得改变命运、向上流动的机会。

群众就医感提升。通过开展创建高水平医院和高水平临床医学中心及临床重点专科工作,提升医疗卫生整体水平;通过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建立分级诊疗制度、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推动远程医疗服务建设、推进军民融合等措施,打通健康服务最后一公里。基本实现每个乡镇有一所乡镇卫生院,每个街道有一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每个建制村有一个村卫生所的目标。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实现全覆盖,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实现一体化。

多样化、多层次养老服务需求得到重视,通过专业化社会化服务组织落地,加强和优化养老服务供给。连续5年,农村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建设项目都纳入为民办实事项目,累计投入5000万元,建成农村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545所,让农村老人享受接地气的养老服务。

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全省扶贫开发对象从2012年的130.5万人减少到目前的20.4万人,23个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发展加快,2201个建档立卡贫困村面貌明显改善。截至6月底,全省各县(市、区)已将农村低保省定最低标准提高到3000元。到2020年,无法通过开发扶贫措施实现脱贫的贫困人口将全部纳入低保给予兜底保障,做到应保尽保。

“造福工程”,经过多年接力传承,这项全国率先实施的民心工程硕果累累,已成为扶贫开发工作的标志性工程,累计搬迁超过150万人。

雪中送炭,始终把困难群众冷暖挂在心头。“十二五”期间,我省民政惠民实效显著提升。社会救助由最低生活保障对象向低收入家庭和临时困难家庭拓展,社会福利由补缺型向适度普惠型发展,社区服务惠及广大社区居民。2016年,全省下达各项社会救助资金23.33亿元,比上年增长36.4%。

农村低保民主推行评议票决制,建立信息核对机制、基层干部近亲属享受低保备案制度等,同时运用大数据核对机制提高低保救助精准化,确保真正困难的群众得到救助。为了让困难群众少跑腿,社会救助实行“一门受理、协同办理”机制,确保困难群众求助有门、受助及时。

促改革,破樊篱,
直面难题勇涉深水


五年来,遵循“百姓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要抓住什么、推进什么”,福建在民生领域密集推进一系列改革,让阳光照进百姓心田,彰显了改革的战略眼光和民生导向。

医改是一个世界性难题。难就难在这项改革涉及多方利益的调整,涉及多项政府职能的协调,涉及基本民生的保障,关系千家万户。

作为全国首批深化医改综合试点省份,福建从群众反映最强烈的“看病难、看病贵”破题,到“立柱架梁”构建起医疗、医药、医保“三医联动”的改革框架,涌现出“三明经验”“厦门模式”“长汀特色”等备受关注的医改样本。医改,在破冰中前行。

难啃的硬骨头前面,推进改革的机制尤为重要。2014年底,福建医改领导小组调整,省委书记尤权、省长于伟国分别担任领导小组组长、常务副组长。

自此,福建医改深入推进。

医保是医改的核心、关键,是“三医联动”的“牛鼻子”。2013年,三明在全国率先将城镇职工、城镇居民、新农合三类医保经办机构整合成市医疗保障基金管理中心。2016年,三明医保经验在福建全省推广。福建省组建医保办,实现了相关医保管理职能由一个机构统筹。

部门管理分散化、碎片化,是制约公立医院改革的最大内因。如今,福建各级把涉及医院管理的资产、财务、人事、绩效、薪酬、政府投入决策监督权从各个部门“收”到新成立的“公立医院管理委员会”,推动政事分开、管办分开。

药,始终是牵动医改的关键因素。福建在全国首推的“两票制”,药品采购不再向流通企业招标,直接面向生产企业,让生产企业与流通企业的责任“连带”起来,并实行统一配送。借助医保整合后的制度优势,以医保支付为手段,药品采购机制实现重构,药价水分得到挤压。

“福建省在医疗卫生改革方面是先锋,中国医改的先锋。不仅对中国非常有推广意义,而且也将为全世界其他国家提供借鉴和经验。”世界银行行长金墉2016年在福建考察时如此评价。今年上半年,世界银行向福建贷款3.1亿美元,用于促进福建省医疗卫生改革。

下一步,福建将做优“塔尖”与夯实“塔基”并重,努力为群众提供全生命周期的卫生与健康服务,“健康福建”的梦想,正照进现实。

教育领域,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进一步促进教育公平、提高选拔水平;通过构建校企“利益共同体”、实施“研发带动创新引领”策略等方式,加大产教融合,提升高校综合竞争力;职业教育改革开始破冰,开展以企业学校双主体、“七个二元”的培养模式改革,面向企业在职员工开展全日制专科学历教育,打通企业技术工人学历提升通道,让每个人的人生都有出彩的机会。

为破解养老服务一床难求与床位空置率高并存、社区居家养老短板突出、养老服务质量参差不齐与老年人多元化服务需求不相适应的发展难题,按照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思路,福建大胆推行公建民营模式,通过招标方式遴选社会组织或服务团体,参与政府建办的养老服务设施的运营或管理。目前,全省养老机构实行公建民营,已覆盖省、市、县(区)及乡镇各级。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政府补贴和市场化运作等措施,社区居家养老专业化服务组织,正在各地落地。

福建各地抓民生工作,锐意进取,改革创新。

脱贫攻坚创新思路,落到实处。上杭县中首镇军联村不仅发展家庭农场,而且进一步发展农村电商,贫困户成为“领头羊”带动村民发展,实现经济与民生良性循环,体现了可贵的创新精神。长汀县红山乡山阳村贫困户“点菜”,政府“下厨”,因户施策创新精准扶贫方式。

盘活农村住宅资产。被列为全国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试点地区后,石狮积极引导辖区银行提高审贷效率,创新担保模式,并专门建立800万元抵押贷款风险补偿基金,防范化解风险。试点第一年,就新增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138笔,发放金额2亿多元,有效盘活了农民住房资产。

促进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宁德市相继制定出台十余份政策性文件,每半年组织一次政策落实情况检查,推动政策有效落实。9个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各1000万元的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扶持启动资金和小额贷款担保资金,每季度开展1次巡回辅导活动的指导专家库,精准帮扶,铺就了一条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的“快车道”……

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

在“百姓富”目标的指引下,民心的凝聚、民力的汇聚,正在转化为新福建建设的不竭动力。

分享到:0
CopyRight@ 2014  新大陆科技集团公司  闽ICP备B2-20050028号  技术支持:一九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