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出席全国两会的十届全国人大代表、福建新大陆科技集团董事长王晶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呼吁,进一步加大和完善企业知识产权保护环境。
王晶说,自从1982年商标法正式颁布、1984年专利法正式颁布、1990年著作权法正式颁布以来,我国知识产权制度体系开始正式建立,其后三部法律陆续进行了修改,并且颁布了实施细则、司法解释等各类配套的法律法规。在具体司法保护和行政保护的实践中,通过10几年的积累和总结,法院和行政机关也逐渐提高了执法能力和水平。WTO的加入、巴黎公约、伯尔尼公约以及马德里协定等国际条约的不断签署,也加速了我国参与国际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的进程。这些都证明了中国知识产权保护环境的完善和保护水平的提高。
王晶说,毕竟我国在知识产权方面的历史很短,还存在着这样或者那样的不足,这些问题如果不给予足够的重视,将会给我国的知识产权发展带来非常负面的后果。她在立法及司法、国际保护、企业扶持三个方面提出以下建议。
在立法及司法方面,首先,国家应尽快制定知识产权战略规划。这一战略的缺失很大程度上造成了整个国家对于知识产权的实质漠视,同时也缺乏一个一贯的、统一的、协调的知识产权发展机制。
其次,健全、完善知识产权法律体系建设。虽然我国目前的知识产权法律体系已经建立,但是存在的问题较多,亟待改进的地方还很多。
再次,加强对大型企业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目前我国的知识产权保护已经较为完善,随着中国企业规模和业务的不断扩大,对于政府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这种情况在我国较大规模的企业比较普遍。建议政府对大型企业在知识产权、包括商业秘密的保护方面开通绿色通道,在经济侦察、预审、司法等各个环节给予特别支持。
在国际保护方面,政府要开展国际知识产权公关。我国政府对于涉外知识产权事务日益关注,但是从目前看来,还缺乏足够的策略性和统一性,导致企业在发达国家屡屡遭受知识产权打击而无力还击。在国际间知识产权谈判和合作中,也基本上没有听取企业的意见,其效果往往事倍功半,不尽如人意。
此外,应加大保护中国企业国际化拓展力度。中国的企业有着强烈的国际化扩张的需求和努力。“中国总部、全球扩张”的模式已经日益出现,如何保护中国企业国际化拓展,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作为目前最主要的国际性壁垒,知识产权壁垒已经非常突出地摆在我们的面前,所以,我们需要非常熟悉国际知识产权规则、全球各个重要国家的知识产权法律环境,这是中国知识产权战略体系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一方面,通过资源整合,降低企业重复研究;同时,通过政府的努力,能够为企业搭建一个非常有效的国际环境咨询和支持平台。分析不仅仅是法律法规的调查和了解,还包括了国际专利预警、专利分布分析以及国际拓展中的国内企业机会挖掘。
在企业扶持方面,国内重点企业和重点行业所面临的知识产权问题较多,如家电业、计算机业、通讯业等等,而这些行业企业所具备的技术实力也往往是十分强大的,所面临的知识产权机遇也相对较多。在我国目前的现状下,对这些行业和重点企业给予知识产权方面的一些适当支持、开辟一些绿色通道,是一个非常好的选择。一方面可以起到推动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深入进展,另一方面也为国内探索知识产权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示范效应。同时,对于那些对产业有着重大影响的技术领域和产品,政府方面应该和企业一道,认真分析、高瞻远瞩、周密部署,形成对于这些产业卓有成效的国际化竞争方略,并在各类资源上给予全面而深入的支持,这样才能在多点突破的情况下进一步实现整体的突破。
王晶代表最后强调,建立国家知识产权信息资源。知识产权信息资源一方面能够增强我国企业运用知识产权资源提高研发起点,从而增强国际竞争力,另一方面也为我国企业在海内外市场拓展中采取有效措施、避免知识产权风险提供了有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