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科技日报 作者:谢开飞 发布时间:
近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原则通过《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赋予福建先行先试政策,给海西经济注入新的活力。本报与福建省科技厅联合邀请相关在闽的两院院士、科技工作者、科技型企业家,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畅谈《意见》给科技工作带来的新机遇。
构筑平台,增进两岸交流合作
“党中央、国务院已从全国的战略高度,来谋划海西的整体布局与发展。这意味着福建在实施海峡西岸两个先行区的发展战略中,对高科技和高新技术产业化提出了更为迫切的要求。”中科院院士、中科院福建物构所所长洪茂椿说。
洪茂椿建议,加快筹建“海峡西岸材料研究院”和“福州功能材料研究中心”院省联合实验室的步伐。依托国家光电子晶体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集聚省内高校院所和企业的技术、人才资源,促使福州功能材料研究中心成为新材料产业自主创新的技术源泉,合作开发、成果推广和两岸科技交流的平台。
农业部海峡两岸农业技术合作中心首席科学家、福建农林大学校长郑金贵认为,随着海西建设的深入推进,福建将成为推动大陆农业科技成果进台示范推广的桥头堡和试验田。他表示,福建农林大学将在跟踪前沿、整合资源、引进良种等方面开展工作,努力构筑高层次、高品位的两岸农业交流合作的前沿平台。
中国药学会抗生素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福建省微生物研究所名誉所长程元荣则认为,加强海峡两岸在医药科技、人才和投资方面的合作,高起点发展医药特色产业,应构建对台医药科技交流合作渠道,引进台资投入医药科研和产业化事业,培育海西具有特色鲜明、支撑有力的高新技术医药产业集群。
承接转移,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要充分发挥后发优势,高起点发展特色产业,提升经济整体素质。福建新大陆集团总裁王晶认为,这个“特色产业”本质上还是高科技产业。
王晶分析,台湾的产业优势以电子信息业为主,管理和技术水平高,但是市场小;福建的优势在于人力资本便宜,市场广阔,两个市场体具有互补性。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台湾正在升级电子信息业,现在闽台合作的“窗口”打开,福建应抓住这个契机,加快承接转移,推动产业升级。她建议,加大扶持具有自主产权的高科技企业,如扩大自主创新高科技产品在政府采购中的比重,对中小型高科技企业在资金方面给予信贷支持等。
万利达集团董事长吴惠天表示,对万利达公司而言,应紧紧抓住这次机遇,深化与台湾电子信息企业各方面的合作,充分吸收对方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技术,进一步提升创新能力。
福建星网锐捷公司董事长黄奕豪认为,作为国家创新型企业,更作为海西建设的一分子,星网锐捷非常重视发挥行业带动作用,服务海峡西岸经济区实现快速发展。
发挥特色,建设海西生态强省
“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要从对生态学的研究与系统科学探索入手,推进生态强省建设以及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协调、持续发展。”中科院院士、福州国家水稻改良分中心主任谢华安说。
谢华安认为,建设生态强省,农业生态研究要走在前面。要以科技创新为动力,运用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改造传统农业,加快良种选育、生物防治等先进适用技术的创新、集成、配套及推广;围绕“优质、高产、生态、安全”农业,完善生态技术体系,组织一批科技攻关项目,大幅度提高种养业的质量和效益。
中国工程院院士、福州大学教授魏可镁认为,建设海西最重要的是科技发展,加快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他介绍,多年来,福州大学化肥催化剂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正是紧扣这一主题,在节能环保方面开展了汽车尾气排放净化器研制,并实现了产业化。目前,该中心针对东南沿海地区大气污染严重状况,研制高挥发性有机废气的治理装备。
福建省建筑科学研究院院长侯伟生表示,凭借海西先行热潮,作为建设领域科技排头兵,要力争在集成绿色环保、节能建筑、智能化等领域有所突破,孵化出更多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项目,为构建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社会做出新贡献。
科技先行,发挥龙头示范作用
“福建科技创新工作进入了千载难逢的黄金机遇期!”厦门市科技局局长李伟华说。他认为,当前两岸关系出现重大积极变化,铺就了两岸科技交流与合作、高新产业对接与整合、科技产业分工与布局等方面的“宽敞大道”。厦门市将把握科技发展的新机遇,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主线,以建设创新型城市为重点,通过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科技产业,加快建设科技基础设施和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努力拓展对外科技交流合作,在海峡西岸两个先行区建设进程中发挥先行先试和龙头示范作用。
福建省科技厅厅长庄荣文表示,科技工作必须一马当先,将落实国务院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战略部署作为新起点、新契机,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大力弘扬“以‘先’为志,以‘创’为行”的精神,坚持以服务企业、服务基层、服务民生为己任,不断开拓创新,努力营造有利创新的政策环境,扎实推进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切实发挥科技的支撑引领作用,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为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贡献智慧和力量,谱写出科技助推海西发展辉煌壮丽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