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祝新中国六十周年·“科技中国行”系列报道
——风生水起走海西(三)
来源:科技日报 发布时间:
如同在茫茫大海上发现新陆地的哥伦布,“新大陆”总裁王晶也有同样梦想:开创神奇未来。
“世界上只有5家企业能做二维码。我们在研制芯片,到时就不是1/5的概念了。”王晶说。
何止二维码。亚洲唯一可进行数百万吨水量紫外线消毒系统实验验证渠,可用于“疯牛病”、口蹄疫等重大动物疫情事件的“溯源”技术,等等,使“新大陆”绽放春意。
当年只有18个人的“新大陆”,如今已横跨电子信息与通讯、环保科技等领域,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超过400项。
“经过多年积累,我们不只是‘拿来’了。”王晶回过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加强与台湾的交流合作,将促进福建高新技术的发展。”
不仅“拿来”,更要创新
拿来主义,像一根绳索,既便于人们爬高,也能束缚手脚。
在福建,很多企业曾把“拿来”当作唯一的“利器”。
如今,人们的观念变了,不仅要“拿来”,更要“自主创新”。
宏远集团副总裁叶敏脚下的“破楼梯”似乎瞬间崭新起来,“我们的‘竹纤维’要全面投产了”。
集团的新厂房,正在旧厂房基础上改造,前前后后花费了大笔资金。“见过竹子做的衣服吗?”他发问,不等回答,又笑,“过不了多久,你会见到很多。”
宏远集团与中科院化学所合作,进行竹纤维面料等离子处理技术研究,对竹材原料进行筛选,研究竹浆粕制浆漂白生产技术,研究竹浆粕短纤溶剂法纺丝生产技术及装备,研究竹纤维短纤纺纱技术,开发高附加值的再生竹纤维新型纺织材料。
“为解决断线关键技术,我们向福建省科技厅申报重大科技专项。”叶敏说,科技部、福建省科技厅、泉州市科技局各投1000万元,“竹纤维纺织材料研发及产业化”如火如荼。
福建,产竹大省,竹林面积占全国1/4。有数据显示:30年后,世界纺织纤维需求量将突破1亿吨,受耕地资源、石油资源限制,棉花和化纤产量远达不到需求。
“1.7亿打造年产5000吨的竹纤维示范性生产线即将建成,两三年可实现年产5万吨的生产能力,宏远将成为世界最大的竹纤维生产基地。”叶敏昂首挺胸,仿佛站在珠穆朗玛峰顶。
“10年前,一群立志奉献、创造的青年,发出‘打造一流企业’的呐喊。”南威软件董事长吴志雄说,“10年后,我们和泉州市政府、微软共同出资15亿建设技术中心。”
2002年前后,互联网业界逐步从悲观走向理性,软件业随之复苏、兴盛,然而“烧钱”并不稀奇。是跟风还是另辟蹊径?
南威软件以求知者、开拓者姿态,不断加强与微软、IBM、华为等巨头的联系,建立战略性联盟;与厦门大学、福州大学交流合作。短短时间,南威承担国家火炬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科研课题10余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62项。
“数字电视机顶盒的芯片,我们也有自己的产权。”吴志雄眼光发亮,仿佛看到了“南威王国”。
学习借鉴,注重改革,实现从侧重科技计划项目审批向侧重科技政策制定、科技资源统筹、创新环境培育等多轮驱动转变;注重统筹,通过建立健全形式多样的科技会商制度,推进跨学科、领域、部门、区域科技协作。在政府、企业、科研机构的联动之下,福建宏远“竹纤维纺织材料”,厦门弘信挠性印制电路板,等等,孕育着福建从“拿来”到“自主”的明天。
传统产业,漂亮升级
“这里是中国最大的茶叶批发市场,每日交易达60吨,春秋旺季可达百吨。”安溪茶管委会主任陈水潮的眉眼掩不住笑,“‘大茶叶’战略算是走对了。”
安溪有个铁观音研究院,陈水潮清楚科学的重要。
20万亩无公害示范基地、10万亩优质铁观音基地、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