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大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医药、信息网络和高端制造产业。积极推进新能源汽车、‘三网’融合取得实质性进展,加快物联网的研发应用。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投入和政策支持”。
在采访中,很多代表委员都曾引述上述内容,他们认为,国际金融危机正在催生新的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抢占经济科技制高点,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必由之路,而要实现这一目标,依靠自主创新才是硬道理。
战略性新兴产业:依靠自主知识产权和持续创新能力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未来产业竞争的制高点。“培育新兴产业的关键是掌握核心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和持续创新能力,而不是低水平、盲目的扩张。”全国人大代表、上海交通大学党委书记马德秀在发言中表示。
马德秀深有感触:一些新兴产业在“大干快上”的同时,并未真正走出创新与高水平发展的新路。一些地方政府和企业热衷于从国外买进零部件拼装或进行简单的粗加工,尽管形成了产业规模,却缺乏创新能力,更无从掌握核心技术。比如,我国风电行业发展由于自主创新技术缺失,核心关键部件依赖进口,还要向国外交付相应的知识产权费用,致使风电设备成本居高不下,而在装配环节的产能相对过剩,行业利润普遍较低,甚至导致行业性亏损。
“新兴产业发展必须引导企业加大技术研发投入,突破核心技术瓶颈。”全国人大代表、福建新大陆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总裁王晶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建议,政府应推动产学研建立战略联盟,大力扶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完善管理与激励相结合的制度环境,培养和造就大批创新型创业人才。
新能源汽车:加大研发投入力度
“我国电动汽车研发起点和德、美、日等汽车大国差不多,但我国在电动汽车方面支持力度不够、投入较小,电动汽车核心技术开发和产业化严重滞后。”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汽车工业工程公司副总经理、机械工业第四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柳崇禧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直言问题关键。
以电动车为例,由于国外技术开发时间较早,知识产权保护完善,而我国相对滞后,面临国外电动汽车电池、电机、控制系统等系列核心技术知识产权保护的森严壁垒。
“电动汽车的关键核心技术包括电池、电机、控制系统等三大核心技术,目前我国汽车动力用锂离子电池的电极材料和电极、隔膜等关键技术落后,需要从国外进口,成本高昂;由于汽车整车开发技术落后,电动汽车整车控制及电源管理技术开发滞后,尚不能满足实际应用需要。”柳崇禧强调。
对此,柳崇禧建议,应该总结梳理我国现有的新能源汽车技术开发成果,进一步在控制系统及整车核心技术方面加强科技攻关,并重点支持关键核心技术的开发和产业化。
“目前‘十城千辆’新能源汽车应用试验示范计划推进的范围和力度远远不够,政府应该积极鼓励有条件的地方积极开展示范推广活动,促进自主创新成果的产业化。”柳崇禧强调。
物联网:自主创新要理性
物联网首次写进政府工作报告,让与物联网概念相关的上市公司成为投资者和机构争相追捧的焦点,物联网热又创高潮。然而,全国政协委员、工业和信息化部电信研究院副院长曹淑敏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表示,积极性高固然好,但应切忌盲目,让热情回归理性。
在今年两会上,曹淑敏提交了《关于科学规划物联网发展的建议》。她认为,不应无限扩大物联网的范围,将物联网作为一个筐,将现有信息通信技术中每一个部分或与信息化相关的全部内容,甚至物联网应用中每一个环节技术全部都包装成物联网。物联网的核心是强调应用,本质是将各种信息通信技术集成整合应用,而不是各个独立的技术和产业的发展。
“包括知识产权在内,物联网产业的发展需要一个完整的顶层设计。”曹淑敏强调,发展物联网,必须尽快进行统筹规划,防止一哄而起,切实避免各部门各行业各自为政。注重物联网发展的顶层设计,坚持以重大需求和应用为导向,注重共性技术、共性标准、共性产业和共性平台的建设和打造。防止重复建设和形成大量的信息孤岛。”曹淑敏强调。
“物联网可能成为我们未来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发动机,成为我国自主创新的新突破口。”全国人大代表、中星微电子董事局主席邓中翰向记者说,“它是可以提高生产力和生产效力的技术,就像瓦特发明蒸汽机一样,可以推动整个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今年中国工程院已把物联网列为最重要的项目之一,刚刚成立了物联网的专项。不过目前关键还是要突破核心技术,拥有知识产权。”(知识产权报 特派记者 张海志 刘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