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十七大提出推进“两化融合”,到工业和信息化部首批确定8个两化融合试验区开展示范试点以来,我国两化融合工作已取得阶段性成果。此次“十二五”规划纲要又提出“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引起了工业和信息化领域代表、委员的热议和思考。在接受《中国电子报》记者专访时,多位代表、委员对此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移动董事长王建宙从应用的角度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提出两化融合需要培养新的应用。“比如物联网,中国移动在宽带无线战略的指引下,为物联网打下坚实的网络基础,同时推出新的增值应用,与个人用户特别是企业用户共同打造完美的无线城市。”
代表、委员一致认为,两化深度融合无论对于工业还是电子信息产业来说,都将孕育着新的发展契机。徐晓兰强调了未来5年乃至更长一个时期两化深度融合对基础电子、计算机、通信网络设备、数字视听及新型终端、软件业、生产性服务业等电子信息产业带来的机会。胡海岩则认为,未来的制高点既可能出现在服务于先进工业产品的信息化技术中,也可能出现在运用先进信息技术产品的工业技术中。以超大规模集成电路产业为例,它的产品是信息产业的基础,而它的进步则依赖于先进装备业和信息业的相互支撑。没有先进的工业化支撑,信息技术不可能实现真正的先进,反之亦然。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在巩固两化融合前期成果的基础上,许多地方正在考虑如何在“深度融合”上作文章。全国人大代表、福建省经贸委主任周联清在接受《中国电子报》记者专访时说,下一步,福建将重点从企业内部和外部两个环节深入推进。在加快信息技术推广应用、提高企业生产过程自动化水平和管理决策水平的同时,将加强重大关键技术研发与创新应用,提高传统产业装备智能化水平。重点发展装备产业化过程中的制造工艺管理、数字化制造等信息技术,推动协同设计制造系统在装备制造领域的应用,加快嵌入式软件技术在行业内的应用,推进集成电路设计与整机制造的联动发展,提升产业自主创新能力。
全国人大代表,新大陆总裁王晶认为,目前两化融合还只停留在企业信息化的阶段,这不是融合,更不是深度融合,要平台化、可复用,才能体现深度融合。深度融合还要根据具体行业的不同特点来进行。比如石化、钢铁等行业和电子信息这些新兴行业不同,融合的模式、技术平台不同,要有专门的机构去研发,形成相关行业的公共平台,政府要在税收、基金、金融等政策上进行扶持。
(节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