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孙立极 发布时间:
“大嶝小镇”
沧海变桑田
“20年炮战,20年民间海上交易,大嶝正式成为对台小额贸易交易平台,又是十几年了。” 厦门象屿集团副总裁祝芸三言两语,道出了大嶝岛的半个世纪。
大嶝,位于厦门翔安,与金门隔海相望,最近处仅1000多米,两地几可“鸡犬相闻”。曾经,这是战地前沿,小岛东南端每平方米的土地平均落下过1.5颗炮弹。1979年,两岸停止炮战,厦金两地的渔民,常载着货物到海上私下交易。1998年,国家批准在大嶝设立大陆唯一一家对台小额贸易免税市场原产台湾的粮油食品、土产畜产、纺织服装、工艺品、轻工业品、医药品六大类商品进入大嶝免关税;消费者每天在此地购买不超过3000元人民币的台湾商品,也享受免税。然而众所周知,此后10年两岸关系发展不够顺畅,大嶝市场因台湾商品少、配套设施跟不上,一度假货泛滥。
2010年,经过改扩建,大嶝对台小额贸易市场定名“大嶝小镇”,整个市场改造一新。融合闽南宅院、闽西土楼和台湾街屋、戏台等元素的院落内,方圆两楼,相对而立。圆楼为台湾精品,方楼为台湾食品。投资方、厦门象屿集团董事长王龙雏介绍,其寓意为方圆对话,两岸和合。
如果说台商创业园为台湾大型企业提供了商机,“大嶝小镇”则仿佛为台湾中小企业量身定做。目前“大嶝小镇”已注册商行200多家,其中台商超过40%。一进台湾精品馆,便可以闻到空气中淡淡桧木香。香气来自“台湾之心”,他们的招牌商品便是大大小小的桧木制聚宝瓶。老板林心一来自新竹,在台湾从事医疗器械制造。52岁的他说自己把玩桧木很多年,大嶝为他圆了这个梦想,“这个年纪,再不做就没机会了!”
“台茶号”品牌总监俞敦和是位来自台北的“80后”,3个多月前选择台湾食品馆的“翼西茶食轩”做经销商。他说:“生意比想象的还要好。”他带来的最好的大禹岭茶,每斤3000多元人民币,五六十斤不到三个月就卖光了。俞敦和说:“台湾年轻人想自己创业,会把大陆作为目标。因为机会多,市场大。” “台茶号”以大嶝为经销点辐射整个大陆,目前批发与在场零售已经各占一半。
茶叶、米酒、凤梨酥,琉璃、手工皂,乃至台北故宫的文创商品,“大嶝小镇”充满“地道台湾味”;“免税”让价格较大陆其它地方的台湾商品便宜很多,“大嶝小镇”也成为厦门游中的重要景点。70岁的黄先生从江苏到厦门旅游,在台湾食品馆,他花了100多元买了蛋卷、肉松等食品,他说自己“没去过台湾,听说台湾凤梨酥好吃,尝尝鲜。”有黄先生这样来自全国各地的“尝鲜客”,王龙雏乐观地估计,2012年预计“大嶝小镇”可迎来超过200万的游客。
两岸共同家园
试看平潭
平潭算得上海峡两岸当下最关注的热土2011年11月,国务院正式批复《平潭综合实验区总体发展规划》,赋予平潭比经济特区更特殊、更优惠的政策,让这个福州离岛一时风光无两。
发轫伊始,眼前的平潭还有点荒凉,324平方公里的主岛海坛还是个大工地:起重机、大型塔吊不时可见;一处处钢筋水泥地基刚刚冒出地面;正在修建的道路上,大型工程车往来穿梭……蓝图上的平潭则生机无限,一个集中心商务区、高新技术产业区、科技研发区、文化教育区、旅游休闲区为一体的滨海新城将拔地而起。平潭综合实验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龚清概介绍,平潭的开放开发,将进一步推动两岸交流合作,推动两岸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的融合。平潭将成为两岸同胞的共同家园。
作为大陆距台湾最近的岛县,平潭也曾经是战地前沿。如今,距离成为平潭无人能及的优势。平潭距台中仅68海里,去年11月,客滚运输船“海峡号”历时两个半小时,成功从平潭直航台中。自此,这条航线成为两岸间高效率、低成本的重要通道。截至今年5月19日,航线已通航98航次,运送旅客3万多人次。“目前正积极推动两岸车辆互通,‘海峡号’可运载120辆汽车。届时台湾汽车可以直接船载过来,换上临时牌照,到福建行驶。”福建省交通运输厅副厅长马继列介绍。
冠捷科技是最早确定到平潭投资建厂的台资企业,第一期投资3000万美元,预计明年第三季即可投产。该公司福清厂总经理唐瑞庆表示,平潭腹地不大,不适合人力密集的企业。冠捷平潭厂重点将放在软件研发。他也看好平潭与台中的滚装运输,未来冠捷可将台湾的半成品送往平潭组装,完工后的成品再销回大陆,或把大陆产品回销到台湾。
当然,平潭最重要的是将在两岸交流与合作中扮演特殊的角色。在平潭综合实验区管委会的展示厅里,“共同规划、共同开发、共同经营、共同管理、共同受益”的标语牌十分醒目。龚清概说,未来平潭将重点深化与台湾的区域合作,采取“让地、让权、让利”,探索与台湾市县联合开发或由其单独开发的模式,推动台胞参与事务管理。五个“共同”是方式,更是目标和梦想。据此,在平潭,台湾人才可以申请保障房,两岸合办的大学面向两岸招生,乃至可以直接看到台湾的电视节目……
这也是一个高起点的共同家园,生态、低碳、智慧、开放是平潭的关键词。今后5年,平潭计划每年栽种1000万棵树,建设一道防风绿色屏障;集高压电缆、通信电缆、给水管道、直饮水管等于一体的综合管沟正在建设中;平潭海洋大学、创新研究院、海洋高新科技示范基地、文化创意产业园、软件园、博物馆等项目正在抓紧开展前期工作……平潭,正在一笔笔绘出两岸共同家园的美景。
对面的同胞
看过来
从厦门望大担岛,青山绿树间“三民主义统一中国”八个大字清晰可见,这是金门的“心战墙”,如今是金厦游览最知名的景点。无独有偶,厦门岛对着金门的岸边,也有一个大字标语“一国两制统一中国”,是金门旅游的推荐景点之一。
有趣的巧合吸引了游客,吸引了两岸记者。大家从各种角度将标语捕捉进镜头,也情不自禁追忆当年。“现在讲来好笑,那时蛮紧张的。”海峡两岸记者海西行联合采访团团长、国台办新闻局副局长范丽青1979年在厦门大学读书。她说,“我们学校有一片很美的白沙滩,风向对的时候,在沙滩上可以听到对岸的大喇叭喊话:‘共军兄弟……’夜深人静时,格外清晰。”
来自台湾的中评社记者黄文杰说,在台湾,服役抽签抽中金门、马祖被戏称得了“金马奖”。他1992年大学毕业后,就中了“金马奖”,且是小金门。那时两岸关系较以往已趋于和缓,“当年驻守金门,很多民生物资来自对岸厦门,连吃的水果都是大陆运送。”不过,两岸毕竟还是敌对状态,他的主要任务是严防大陆渔民闯越海域,敌我气氛如故。
站在厦门看金门,黄文杰不禁感叹,“当初没料到20年后,会站在大担岛的对岸……很多想法观念都在改变,特别是两岸关系,透过接触与了解,可以省去许多不必要的误会。”
在福建,可以看到听到太多有关两岸关系起伏跌宕的故事。福建的发展与两岸关系联系紧密。“两岸关系好,福建也好。”范丽青说,“以前福建只有一条铁路,还在山岭间绕来绕去,海边不敢修公路,修的都是战备公路。仅有的一点工业,都在三明等山区。”
今天,借着海峡西岸建设的东风,福建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福建省交通运输厅副厅长马继列介绍,预计到2015年福建高速公路通车里程、铁路营业里程均超过5000公里,一个面向世界、连接两岸三地、服务中西部地区的海峡西岸港口群也渐渐成型。自然,福建也成为台湾人到大陆投资、创业、就业最重要的基地。
福建洪宽台湾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庄炳耀说,到福建投资不仅语言、饮食、习俗都差不多,人可以落地生根;土地、气候也很相似,农产品也可以落地生根,“因为水果不仅看种子、种植技术,还要看土壤、气候,这样才能保证原来的口感不会改变。”
瑞阳(福建)节能科技有限公司落户泉州市,工作人员介绍时不忘强调:“我们李总祖先是泉州人。”祖籍泉州的李政儒和黄世蔚引进台湾最先进LED光电高科技术到此发展,由泉州远景轴承提供厂房及资金,双方优势互补,共同二次创业,被誉为技术与资金的完美结合。
在福州软件城,制作动漫的陆资企业“神画时代”有一个台湾制作团队,“他们制作技术越来越成熟,我们提供创意,双方不是竞争,而是分工合作。”